在大约商朝武乙时期,周太王古公亶父(下图所示)是“豳部落”的首领。由于西北戎狄的频繁入侵,古公亶父决定迁移,将部落从豳地迁至岐山周原,即今天陕西省的彬州市与旬邑县一带,最终定居于宝鸡扶风地区。“豳部落”便逐步转变为“周部落”,并在这里建立城池、开展农业生产等。此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古公迁岐”。
自古公亶父开始,周部落在短短数十年间经历了从逃难部落到西部第一强国的飞速崛起。周的“强国梦”始于古公亶父时期,在季历执政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基础,继而姬昌上台,使周部落更为壮大,最后在姬发的领导下,彻底消灭了当时强大的“大邑商”。周部落的成功可以说是创造了古今罕见的历史奇迹。
历史记载表明,古公亶父自迁居岐山起,就已经开始策划灭商的伟业。除了大力发展农业、实施仁政、团结周边部落之外,周部落的一项重要战略便是泰伯奔吴,成功布局了东南地区。此举为日后从背后对殷商发起致命一击奠定了基础。季历、姬昌与姬发始终秉承古公亶父的战略思想,凭借“仁”字做为核心,最终周武王姬发成为正义的代表,率领诸侯,成功推翻了殷商,完成了历史性的胜利。
展开剩余80%然而,问题在于,当古公亶父带着周部落逃到岐山时,他的力量相对较弱。那么,为什么他当时就有了如此明确的灭商志向和策略呢?从古公亶父到姬昌不过短短几十年,姬昌被商王封为西伯,并且自己后来也自封为王。在公元前3000年的蛮荒时代,单凭“仁义”与自我发展,是否能够让一个逃亡的部落快速崛起并最终成为西方强国呢?历史上所记载的一些内容似乎并不符合常规逻辑,甲骨文中的一些信息可能为我们提供了接近事实的解答。
古公亶父娶妻太姜:周国崛起的关键一步
《诗经·大雅》记载了古公亶父迁至岐山后,娶姜姓女子太姜为妻。太姜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呢?史书上并未详细记载她的背景,但在《列女传》中曾描述她是“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她的美德得到了认可,且古公亶父在做任何决策时都会与她商议。尽管史书未透露更多关于她的身份,但通过甲骨文的出土,我们可以推测太姜的出身不容小觑。
甲骨文中的“羌”字代表的是头戴羊角头饰的男子,而“姜”字代表的是头戴羊角的女性,许多学者认为这两者的字形描述了来自羌族的特征。赵诚学者分析指出,字形显示“姜”最初是指由商朝征服的羌族女性。因此,太姜的身份应为羌族人,且很有可能她所在的羌部落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地位与强大的影响力。古公亶父与太姜的联姻,显然为周部落带来了外部支持,使其能在与狄戎的斗争中脱困并迅速发展。
季历娶妻太任:周国蜕变的转折点
古公亶父的第三子季历娶妻太任,这一联姻对于周部落的政治变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史书记载,太任是挚国之女,且有商朝王族的血统。甲骨文显示,太任的父亲祖己曾是商王武丁的嫡长子。祖己在甲骨文中有明确记录,可见他的家族背景极为显赫。
这一婚姻意味着周部落不仅得到了来自羌族的支持,还与商朝王族结下了深厚的关系。季历妻子太任的家族背景,使得周部落可以与商朝建立起更为紧密的政治联盟。通过与商朝王族的联姻,古公亶父认识到季历与太任的后代,特别是姬昌,注定将在周部落的崛起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尽管当时周部落还未崭露头角,古公亶父早早便为姬昌的出类拔萃预示了未来。
姬昌娶妻太姒、姬发娶妻邑姜:巩固政治力量的联姻
周部落的第三次关键联姻是姬昌与有莘国的太姒的婚姻。太姒据说是夏朝大禹的后代,而商汤和纣王与有莘国也有密切的联系。此联姻不仅提升了周部落的政治地位,还为其带来了更多来自中原地区的支持。
第四次关键的联姻则是姬发与姜子牙之女邑姜的婚姻。姜子牙的身世在史书中被多次描述为传奇人物,但若他只是一位平凡的臣子,周部落为何会如此器重他?事实上,姜子牙本是商朝的臣子,来自于商朝势力较强的羌人吕国。姜子牙与周部落的联姻进一步巩固了周国与更多羌族势力的关系,极大加强了周国的政治联盟。
总结:联姻在周国崛起中的至关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周部落从一个初期逃亡的部落,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为天下最强的诸侯国,甚至最终推翻了商朝。在这其中,除了古公亶父、季历、姬昌和姬发的不断努力,联姻更是周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与商朝及羌族的多次联姻,不仅提升了周部落的政治地位,还为其带来了大量的实质性支持。如果没有这些背后的联姻操作,周部落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西部一方崛起并最终登上全国舞台。
事实上,周朝的崛起并非孤立事件。在大多数古代朝代的更替过程中,后继者往往是依靠前朝的养分而逐渐成长。周朝亦不例外。只是,历史上由于儒家思想的强调,周朝灭商的故事被包装成了“仁者无敌”,从而让人们忽略了联姻策略在其中的深远作用。
发布于:天津市宝盈优配-配资股市-短线配资网-在线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